馬哈希尊者

禪修馬哈希禪師的生平與著作

   馬哈希西亞多(Mahāsi Sayādaw, U Ssbhana Mahāthera 1904~1982)曾是當代緬甸最具影響力的禪師之一,對上座部佛教國家內觀禪修有深遠的影響。他出生在上緬甸雪布的謝昆村(Seikkhun,Shwebo),六歲時開始在村裡的寺院學習經教,十二歲出家為沙彌,在二十歲時(1923年)受具足戒。 廿三歲時,通過考試取得巴利文暨教義考試(Pathamagyi)的最高榮譽,隨即開始教授佛法。 但之後,他渴望實際修習禪法,於是開始行腳,後遇到明貢禪師(Mingun Sayadaw u Unarada 1868~1955),在其座下精勤禪修將近一年,終獲得圓滿的內觀智。 緬甸脫離英國獨立後(1948),當時的總理烏努(U Nu)禮請馬哈希到仰光,為他設立一處大型的禪修中心,隨後他的教法廣泛地流傳於泰國和斯里蘭卡。1956年世界佛教僧伽大會,馬哈希曾經擔任佛教第六次結集的發問者以及總審訂之一,扮演為後代闡釋並保存佛陀教法的主要角色。

   馬哈希禪師深厚的教理基礎及豐富的實修經驗,賦予四念處禪修法一個新的氣象。其以次第清楚的「十六觀智」 修道系統、清晰直接的禪修指導,以及他指導過的學員的斐然成就,使得其禪法於緬甸形成最大的禪修系統。全緬甸在1994年,計有332處的禪修中心是採馬哈希的禪修方式為指導原則。據估計,仰光馬哈希禪修中心總部,從1947年開幕截至1994年止,參與禪修的人數約有1,085,082人次。 大約在「第六次聖典結集」(1954-1956)前後的時期,馬哈希的禪修方法廣為盛行且多方傳佈到其他上座國家。 馬哈希一生共有八次受邀到海外指導禪修,行經柬埔寨、越南、印度、尼泊爾、斯里蘭卡、日本、印尼、美國、歐洲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泰國等地。  斯里蘭卡佛教出版會(BPS)創立者,也是著名佛教學者,德籍比丘向智尊者(Ñānaponika Thera,1901-1994),也曾於馬哈希的指導下密集禪修;其後並於1954年出版《佛教禪修之心》(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)探討四念處禪修,書中亦專章介紹馬哈希內觀方法。

   其一生的著作、講記約有七十餘冊。在台灣較為重要,已有中譯本的有三:《內觀基礎》及《馬哈希尊者談毗婆舍那》,是以內觀禪修主要技巧的講述為主,為禪修者必讀的基礎書。第三本《清淨智論》則是在修行的過程中,所可能遭遇的次第介紹,描述修習者其智慧開展的過程。主要的目的,是讓已得毗婆舍那成就,但無教理知識的禪修者,能夠了解自己在佛教修行次第上的位置。

   馬哈希禪師也擅於梵文、巴利、英文,故也翻譯不少書籍,對當代佛教頗具影響,如《大念處經》緬巴對照翻譯(含註)、《清淨道論》緬文翻譯、《清淨道論大疏鈔》緬巴對照翻譯等譯註。另外,值得一提的是,馬哈希禪師於1957年,受第六次結集「中央僧伽工作委員會」委託,撰寫《清淨道論序》。直至1960年,以巴利寫成的此篇序文才定稿並出版,此序也被「第六次結集光碟」(CSCD)收錄。

 

第一頁
較新的文章
較舊的文章
最後一頁